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踝蕭痚妧A>>|JI
殺不盡的阿富汗抗戰民兵
2006.9.20  9:05:47 PM      閱讀4878次
 
    五年前的「九一一」﹐事後不到一個月﹐10月7日美國率領的盟軍向阿富汗發動全面入侵戰爭﹐理由是塔利班政府抗拒美國命令不交出本拉登。 在兩個月之中﹐數千噸炸藥把一個國家被炸的稀巴爛﹐布什總統為美國人報了仇。 實際上﹐美國公佈的十九名駕機轟擊紐約世貿雙子大樓的恐怖分子沒有一個是阿富汗人﹐也沒有人在阿富汗受過基地組織的訓練。 如果說藏居在阿富汗山洞裡的本拉登親自指揮美國9-11事件﹐這是世紀罕見的大笑話。 塔利班政府被摧毀了﹐阿富汗全境被北約部隊佔領﹐西方政府向阿富汗人民許諾了民主、自由、經濟發展、生活改善。 五年過去了﹐這些都是夢﹐比夢都不如﹐因為阿富汗比塔利班時期更加不穩定﹐不安全﹐人民更加不自由﹐生活條件更惡劣。


  五年來﹐美國政府幫助編寫了憲法﹐成立了警察部隊﹐從美國編製了灌輸親西方思想的學校教科書﹐今天被安排在政府中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流亡西方國家的阿富汗國外移民。 人民對政府不信任﹐看到從國外輸入的殖民地“民主”心裡很不舒服﹐他們堅持抗戰﹐要求獲得真自由﹐維護伊斯蘭的至高地位。 一個民族的尊嚴﹐不須多大學問﹐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看出阿富汗被敵人佔領﹐被洋人奴才統治﹐西方腐朽文化傾囊而出﹐因此游擊隊抗戰一呼百應﹐北約部隊天天出兵屠殺抗戰民兵。 戰地消息說﹐越殺越多﹐最先進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無法消滅愛國抗戰的血肉之軀﹐北約兵力不夠﹐要求緊迫增兵支援。


  駐軍在阿富汗南方赫爾曼德省得英國指揮官9月13日告訴《獨立報》記者說﹕“我們沒有想到敵人的抵抗這麼頑強﹐襲擊這麼兇狠。 我們本以為臨時集結的塔利班殘部只能躲躲藏藏﹐零星襲擊﹐但我們看到他們整體部隊在同我們作戰。 英軍部隊在山谷中同他們週旋﹐被糾纏得精疲力盡。” 南方赫爾曼德和坎大哈兩省﹐英國駐軍四千人﹐是南方國際部隊的主力﹐不願透露姓名的指揮官說﹕“我們只能躲藏在兵營中﹐出門必須有空中飛機掩護﹐地上鐵甲保護﹐不敢同當地居民說一句話﹐因為每個阿富汗人都以仇恨的眼光看著我們。”


  利奧•都海蒂是阿富汗南方英軍後勤營司令官﹐找借口提前退役在家“養傷”﹐他形容英國部隊在阿富汗“行動笨拙”﹐“目標不明”﹐在盲目作戰﹐進入大山區掃蕩剿匪經常撲空﹐一無所獲。 英軍常規的巡邏﹐冷槍襲擊防不勝防﹐截止到九月初﹐已經有22名英軍身亡。 所有的北約駐軍都謹慎小心﹐一點不敢馬虎大意﹐但是從一月份以來的八個月中﹐北約各國部隊死亡九十名士兵。


  英軍戰地指揮官說﹕“不管我們擊退了多少次進攻﹐殺死了多少塔利班游擊隊﹐他們作戰人員源源不斷出現。 比如我們的飛機和導彈已經把一個村莊炸平﹐在看不到鬼影時步兵進村察看戰果﹐但往往從廢墟中冒出游擊隊﹐向我們射擊和投彈。” 英軍有新式快速武器﹐壓不倒塔利班武裝攻擊﹐一隊人被消滅之後﹐立即就有另一隊補充進來﹐我們每次出動都遭到伏擊。 英國部隊用盡了各種武器和戰術﹐如B1轟炸機、鷂式戰鬥機、F16噴氣機、海市蜃樓戰鬥機和阿帕奇直升飛機﹐我們的的炸彈級別越來越高﹐從500磅提昇到了1000磅和2000磅﹐山裡飛彈如雨﹐硝煙瀰漫﹐連野兔都難以躲避死亡﹐但無法阻止游擊隊繼續在山區生存和組織反擊。 英軍少將大衛•理查德說﹐英國部隊在海外殖民戰爭有豐富的經驗﹐這次在阿富汗的艱難程度超過1951年的朝鮮戰爭。 英國利物浦日報社論說﹕“我們協助美國在世界各地作戰﹐如阿富汗和伊拉克﹐而使英國人更加不安全﹐國內外都在遭受反擊。”


  這個星期北約各國國防部將軍們在布魯塞爾開會﹐商討阿富汗危險的局勢﹐如果不強化軍事行動﹐恐怕美國朋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保。 塔利班捲土重來﹐把西方部隊趕出去﹐復活基地組織的天下﹐世界反恐將是另一種形勢。 北約聯合軍事委員會發言人詹姆斯•艾帕蘇萊說﹕“目前緊迫需要增兵2500人﹐僅僅是維持駐軍的安全﹐阻止塔利班進攻。 但是﹐二十五個成員國﹐沒有一家積極響應。” 他說﹐如果在一個星期之內﹐沒有明確的增兵希望﹐將於9月28日在斯洛文尼亞再次召開北約軍事會議﹐再次討論向阿富汗增兵問題。 北約的將軍們擔懮的另一個問題﹐是某些願意出兵的國家有可能提出經濟援助的條件﹐因為那些國家財力不足﹐希望從北約富國得到補助﹐充當僱佣兵。


  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英國將軍發言說﹕“因為沒有安全的保障﹐(在阿富汗)所有的恢復建設規劃都無法開展。 北約佔領五年來﹐沒有修建一點民用工程﹐我們無法贏得人心。” 北約軍事首領們在布魯塞爾互相推諉舉棋不定期間﹐美國國務卿萊斯女士打來越洋電話﹐她說﹕“阿富汗是我們西方國家的世界戰略要地﹐絕不許可得而復失﹐造成不可收拾的難局。” 她的指令一言道破天機﹐揭示了美國借「九一一」之名匆忙出兵侵佔阿富汗的根本原因。


  (www.islamonline.net/English/News/2006-09/13/07.shtml﹐伊光編譯)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